【真的好長】
應觀眾要求,「針」的好長的文來咯!
打針/抽血就像被蚊子叮一下....或許是童年被「蚊子叮」嚇到了,我自己到現在還是很怕針。
今天來分享我陪伴與女兒與兒子度過「針」的 9 個重點。
👉 1. 預先告知
未知,其實是最令人害怕的。預先告知的用意是幫助孩子有時間做心理準備或跟我們討論擔憂,以幫助孩子安撫害怕的情緒。但要多早告知,要依照每個孩子的狀況與年齡。
孩子還在嬰兒階段時,我不會預先告知。醫師建議他在準備疫苗的規程也別讓孩子看。等到一切就緒,就採取速速結束,然後安撫加分散注意。
隨著孩子的語言與情緒發展慢慢成熟,就可以開始嘗試預先告知。過早的預告會讓孩子恐懼的情緒累積太久,反而沒有幫助。第一次沒有經驗的我,以我自己需要做心理準備的時間推算,提早一週跟小班的 M 說。她整個驚嚇了一個禮拜。😂
隨著孩子越來越成熟,告知的時間可以提早一些,但也不需太早。我們家小朋友大班到小學開始,提早一到兩天的預告對他們來說是可以負荷的。他們對自己很 routine 的生活已經建立了一種次序感與期待,所以有任何變化時,他們也很想要被事先通知。
👉 2. 安撫 + 陪伴
預告時,如果孩子害怕或是開始哭,當然要先同理他/她的情緒。提供長長的擁抱並讓他/她知道我們會陪伴。例如:我知道你很害怕,但我會在旁邊。如果你覺得很痛,你可以把我抱得很緊或是用力握我的手。
聽到類似「這沒什麼大不了,有什麼好哭的」,對我們這種已經很怕針的人,真的沒幫助。
從預告到還沒有去醫師前,孩子感到害怕時,重複同理,安撫以及我們會在一旁陪伴的安慰。如果有提供類似第 5 點提到,類似養樂多的小禮物,這個期待也可以幫助他們轉移情緒。
👉 3. 實話實說
預告時,先幫助與等待情緒激動的孩子冷靜下來。然後我會用我自己的體驗分享,我要注射或抽血,也會緊張。我覺得會有點刺刺痛痛的。我們不用過度保護,但也不用特別驚嚇小朋友。我也會同時提醒:要記得,很怕或是很痛時,千萬別動,不然針可能會斷在手上,或許會更痛。
👉 4. 轉移注意
1歲前:
尤其在孩子1歲前,轉移注意是個好用的方法。例如:注射當下或是剛剛完成,可以說:「你看那個是什麼?」或是吃一片米餅。
幼兒園:
孩子在幼兒園階段,在注射的這天,我會允許他們喝一瓶養樂多。因為我的兩個小朋友很少吃糖果與喝水之外的飲料,可以喝一瓶養樂多對他們來說是很特別的事。我會在去醫生前,先準備好一瓶冰冰的養樂多。在車上可以利用孩子對養樂多的期待,轉移一下害怕的情緒。例如:讓他們看著養樂多說,養樂多快來了!
等待注射的前置作業,通常是恐懼最高的時候。養樂多可以在這個時候先用來冰敷即將要注射的地方。除了能比較舒緩入針的痛楚,同時也幫助分散孩子的注意。
在準備要入針前,把養樂多的吸管插好,提醒孩子養樂多在等待他/她。一痛的時候就趕快送上。常常他們一喝,轉移了痛楚,然後就打完了。跟我一樣不愛含糖飲料的父母,養樂多是個可以考慮的選擇,因為它蠻小一罐,相對一瓶比較大瓶的果汁,總糖份比較低。
小學:
現在他們小學了,注射這天,我會讓他們選擇要喝養樂多還是吃一顆純果汁做的糖。隨著年齡增長,他們對痛感的忍受度也提高了。養樂多或糖果,對他們來說像是一個難得的小禮物。
👉 5. 機會教育
分析感覺:
從小時候開始,注射完,心情放鬆時,我們也會一起聊聊,發現注射前的恐懼感是我們不喜歡的。實際的痛,通常都沒有我們想像中嚴重,所以我們要練習別自己先嚇自己。同時,可以帶入「長痛不如短痛」的概念:與其一直拖延與延續害怕,不如趕快結束。
分析好處:
注射後的幾天,剛好可以跟小小孩聊為什麼要注射疫苗。這就像介紹病菌給我們身體的免疫系統認識。如果沒遇過的病菌,突然跑進了我們的身體,保護身體的免疫系統會覺得「這是什麼?我不認識你!我不知道該怎麼對抗你。」疫苗就是預先讓我們的身體先認識一點點這個病菌。這樣下次如果真的有很多同樣的病菌來的時候,我們的身體就會說「喔,我認識你!我知道該怎麼處理你了。」
第三者角度:
繪本也是可以幫助孩子認識身體的免疫系統與疫苗的好方法。透過第三者的角度看自己害怕的事情,比較可以不帶情緒的去理解。
👉 6. 示範
我的經驗是,如果比較大一點的孩子有機會看到我們自己注射或是抽血,也可以幫助他們預先對這件事建立心裡準備。因為小朋友知道我也會害怕跟緊張,當他們可以在心平氣和的狀態,透過我的經驗,孩子可以看到,原來注射與抽血是怎麼回事。雖然害怕,但要保持身體不動。雖然緊張,但我也可以安然度過。不過,如果要透過我們來體驗,要注意選擇醫療場所是人稀少的,畢竟我們可以控制自己,但無法預測旁邊的人會呈現什麼狀況。
👉 7. 重複正向體驗
孩子從小到大重複面對恐懼的正向體驗,在日後其實是安撫的好幫手。當孩子重複發現成人跟他/她說的與真實狀況差距不大,而且成人答應的陪伴或類似養樂多的諾言都會說到做到,其實幫助了孩子與成人建立起安全感與信任。
從小就開始重複正向體驗,在抽血,流感快篩或是其它恐懼的狀況時,並不需要再提供類似養樂多的轉移。因為能夠提供安全感與信任的成人,就是最有效的安撫。
之後遇到新狀況時,還可以用以前的經驗做為安撫的工具。例如:這次女兒很害怕可能要抽血。我說:我自己覺得抽血會比注射痛一點。之前注射,流感快篩我們都一起度過,對嗎?我知道你很害怕(同理),但我會在旁邊(陪伴)。
👉 8. 正面的態度
除了機會教育與重複正向體驗外,要讓孩子對注射保持正面的態度。例如:疫苗是要幫助我的免疫系統變強,一般來說,如果遇到病菌時,症狀才不會太嚴重。
千萬別把注射當作一種恐嚇或處罰。例如:如果你不乖,不聽話,我就帶你去看醫生打針。
當時我的小兒科醫師還提醒我,別跟孩子說我們要「打針」而是說「注射」。說打針,看到針,然後痛。重複體驗後,大腦迴路很快就會把「針」跟「痛」連在一起。難怪我到現在聽到或看到針,都會毛骨悚然。用詞真是門藝術。
👉 9. 同儕幫忙大
孩子進入小學階段,對同儕以及社交的需求變大了。朋友也是孩子尋求意見與建議的對象。例如,這次要去看醫生的前一天晚上,我以為 M 會很害怕。送她睡覺前,我跟她聊天。
我:你還好嗎?
M:A 同學之前得肺炎住院,她跟我說打針完全不痛,抽血有點痛。也在看成長科的B 同學說,抽血滿痛的,但是只有撮進去的時候會痛,抽血的時候不痛,針拔出來也不痛。兩個人說的不一樣,我不確定要聽那個人的。
我:他們說的跟之前我說的有點像,對嗎?我們明天去看看就知道了。別擔心我會在旁邊陪你。(趕快再加強一下安撫 + 陪伴)
.
.
其實「針」的故事只是在幫助敘述以上重點的核心精神,它們是可以被運用在生活中許多不同場景中的。
無論場景,無論年齡,「誠實以待」不只是個美德,更是對一種生命尊重與重視的表現。
.
.
.
.
#誠實是尊重與重視的表現
#真實的生活體驗
#生活就是教育
#意在育兒 #mind4parenting
相關小文
「誠實以待」https://reurl.cc/armVx4
Photo by CDC on Unsplash